幼師荒惡化! 高壓低薪「找不到老師」成常態
台灣幼教產業正面臨嚴峻的師資荒危機,根據教育部統計,每年約有4200人取得教保員資格,但實際投入職場僅約2100人,任職率僅五成。幼教老師長期承受「四高三低」的職場困境:高工時、高風險、高情緒、高壓力,以及低薪資、低社會認同、低職涯發展。近期接連爆出的幼兒園負面新聞事件更加重創幼教師的職業形象,使人才流失問題日益嚴重,進而影響教保品質,形成惡性循環。

幼兒園找不到老師已成常態。(圖/TVBS)
投入幼教產業20年的 Amy 表示,她喜歡與孩子相處,幼教是她的熱情所在,但她也坦言願意投入這一行的人越來越少。Amy 強調,很多人都不願意從事幼教工作,包括她的同學們也紛紛離開職場,主要原因是薪資少、福利不佳,而且工作內容繁重。現實情況是,許多幼保或幼教科系畢業生不願踏入第一線,紛紛轉向其他行業發展。
近期媒體報導的幼兒園不當對待事件,更嚴重衝擊幼教師的職業形象。Amy 認為,這些個案並不代表所有幼師,且現行法規對幼師而言非常不公平,她強調幼師的本職是照顧教育孩子,而非面對法條。依《幼兒教育及照顧法》第30條及第50條規定,教保服務機構若對幼兒有虐待、體罰、霸凌、性騷擾或其他不當行為,最高可罰60萬元,如此嚴苛的處罰規範讓不少有熱忱的年輕人卻步。
中華民國幼教聯合總會北區副總會長葉若蕎表示,年輕人寧可去搖珍珠奶茶,也不願意進入幼教職場,因為他們可能一個月薪水才3萬多到4萬元,卻要面臨高達30萬至60萬元的罰則風險。全教總幼教委員會主委楊逸飛則指出,業界常開玩笑說最好先準備60萬元,如果十幾年都沒用到,就當作自己的獎金。他強調,台灣現行的不當對待裁罰機制存在權力不對等問題,只允許家長幾乎無限制地申訴教師,但對可能被冤枉的教師卻沒有任何補償。
教育部規定今年8月起,大班必須配置1名幼教師,違規負責人將被罰6萬元。在難覓教師的情況下,許多幼兒園只好以短期代理方式因應。葉若蕎解釋,由於找不到具備幼教師資格的老師,只能從現有教保人員提升為代理幼教師,或從外部徵才,而代理職只要大學以上畢業即可。專家擔憂,大量聘用非幼教專業背景的代理人員,恐嚴重影響教保品質。

「四高三低」逼走幼教師 。(圖/TVBS)
楊逸飛強調,社會對兒童權益的重視固然重要,但兒權保障不應凌駕在教師人權之上。他認為台灣現在的情況是兒權凌駕在老師人權上面,違背了人權應該對等的原則,政府應思考如何在這方面實現尊嚴勞動。如今幼兒園找不到老師已成常態,如果不從結構性問題著手,這樣的困境恐將持續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