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生大招 北市推校校有公托
台北市公共托育名額短少,累計公托候補已逾3000人,家長抱怨想抽中公托就像是中樂透,市長蔣萬安拍板「校校有公托」政策,要求未來北市所有公立國高中小學都必須附設公托中心,各局處也應合力解決公托問題。
蔣萬安21日主持市政會議,宣布市府將開始全力推動公托,不僅是利用閒置校舍,未來要朝向所有北市公立國高中小學校,都必須附設公托中心,成為「校校有公托」。
他分析指出,因為少子女化的眾多原因中,「養不起」的經濟因素占了很高比例,其中包括高額托育費用,孩子送托的比例愈低就會有更多隔代教養,或女性因生養子女被迫退出職場,所以政府有責任提出對策。
蔣萬安表示,市府將參考北歐國家及新北等其他縣市做法,利用現有學校空間,大量廣設0到2歲公托中心或公立幼兒園,該做法有多項優點,首先學校是最安全的環境,最能讓父母親放心的地方;第二學校是依人口常態分布狀態選擇設置的地點,可讓更多市民方便接送孩子;第三少子女化後必然出現更多閒置教室,改作公托或公幼,更能有效利用公共資產。
蔣萬安在會中直言,在推動利用學校閒置教室改作公托時,常會遇到來自校方極大的阻力。校方會認為學校主管機關是北市教育局,公托的主管機關是北市社會局,將增加校方在管理方面的複雜度,但他認為這種「便利管理」的本位主義必須改變。
他強調,台灣少子女化趨勢已持續超過20年,多數學校都有閒置教室,與其讓閒置教室用於「名實不符」或效益極低的用途,寧可拿來開辦公托或公幼;此外,市府目前新建辦公廳舍時都會鼓勵更多單位可採「複合性」合署辦公,各級學校也應循相同邏輯辦理,例如屋齡30年以上校舍並非只能拆除,若結構安全,可請北市工務局協助評估後,將整棟建築改建成大型公托中心。
蔣萬安除指派副市長林奕華負責督導政策外,並要求教育局核實清點閒置教室、社會局加大推動公托量能,北市財政局協助清查非校舍的閒置公有空間,工務局協助公托公幼改建工程,至於北市捷運局未來的聯開大樓與北市都發局新建的社會住宅,都必須將公托、公幼列為「標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