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板橋勁寶兒托兒所暨卡爾威特托嬰中心林翠櫻 園長
人氣 4832
主題 育兒生活雜誌專訪(下)
字體大小:
拉踞4:建立不起來的規則
1歲的孩子開始探索世界之後,所有事物對他來說都是相當新鮮有趣的,用手摸一摸、用腳跑一跑的動作是孩子這個時期最重要的動作;即使孩子對於這個世界充滿熱情,但這個世界卻不一定完全適合孩子隨意探索,父母因為安全上的顧慮或是建立孩子的秩序開始給予孩子許多生活上的規則,但幼小自我中心的孩子並不一定能馬上遵守許多規則,甚至似乎會去挑戰父母所給予的規則,此時父母的堅持與孩子的挑戰立刻成為劍拔弩張的拉鋸戰、衝突也在每日的戰爭中一觸即發。黃馨儀副教授認為,其實生活中過多的規則對孩子來說要遵守不太容易,因此家長應先思考哪一些規則對孩子來說是優先順序最高的,再一一加入其他規則並反覆練習。
林翠櫻所長則認為,規則的建立應從小開始,從規律的日常生活中落實其簡單明確的規則;一開始所設定的標準一定要堅持,不隨著生活中的狀況而有所改變。一個很重要的觀念是,孩子的能力是慢慢發展形成的,所以父母建立規則之後,仍需時時提醒,以協助孩子規則建立的確定性更加穩固;以收拾玩具為例,突然要孩子將所有玩具都收好可能會導致孩子的反抗,因此若希望孩子在玩玩具之後將玩具收拾乾淨,應於孩子遊戲時間的最後5分鐘前開始預告,讓孩子先有心理準備,真正需要收拾時才不會有太大的反抗。父母的示範是建立規則最重要的階段之一,要孩子學習收拾玩具,訓練初期在遊戲結束時家長就要帶著孩子一起將玩具收拾好,就慢慢會確立規則的穩定性,規則就會成為孩子行為的習慣了。

安全是最大的規則
對1歲~2歲的孩子來說,生活中最重要的規則應是「安全」的議題,這個時期的孩子燙傷、跌倒、碰撞的情況常見,包括小手不可以去摸插座、過馬路時不可以一個人直直的往前跑等等都是父母應確實落實的規則,不一定要讓孩子實際觸摸插座以後受傷才知道危險(這個動作本身就相當危險了!)重覆不厭其煩的讓孩子知道其危險性及嚴格執行不能碰觸的規則,若無法轉移孩子的興趣就乾脆將危險的物品收拾乾淨隔絕其危險的因子(將抽屜鎖上、插座蓋起、烤箱收到高處),當父母堅持10次、20次不可以用手去碰時,孩子也可能會插座失去興趣了。
林翠櫻所長認為,有些家長因擔心孩子出事,便將所有可能發生意外的因子移除,讓孩子只在安全無虞的遊戲床上遊玩,其實是本末倒置的;孩子將來在其他環境中仍會遇到其他有危險的環境,除非有立即性的危險,建立規則會比完全消極的避免來得有意義。林翠櫻所長的女兒小時候喜歡將抽屜開開關關,一開始林所長並未阻止孩子將抽屜打開,而是先觀察孩子的目的及作法是否安全?但後來發現孩子是因好奇抽屜中的物品,想要了解媽媽放了甚麼?所以只要注意有無危險的物品,並注意活動場合週遭有無危險的區域?影響安全因素排除後,就可讓孩子盡情的探索、玩得開心,這對他們長大後的觀察力及創意會有很大的幫助!

不能遵守規則?父母要反思
除了安全上的議題,父母在要求孩子做到某些規矩、孩子卻怎麼都無法達成時,父母就必須反思規則是否太難太多孩子無法了解,可改變方式一次建立一種規則並在時間內密集地不斷重覆,或是思考另一種可能的原因──規則對於這個年齡的孩子來說還太難,他們無法了解。例如有些父母期望自己1歲的孩子懂得與別人分享玩具,每一次有其他小客人來時便將寶貝的玩具拿出來讓大家一起玩或是把玩具送給別人;常常這樣的狀況會導致孩子開始鬧脾氣,怎麼樣都不願意和別人分享玩具,父母也會以為孩子無法學習分享而對孩子動怒。父母不了解的是,這個時期的孩子還不能了解「分享」的概念,他們的生活有自己的秩序感,自己的東西就是自己的,他們不是小氣,只是不懂而已。

獎勵大於懲罰
對孩子來說,做到一項新的常規很不容易,父母應在孩子有新的成就時予以大力稱讚,讓他知道自己正在做「對」的事,新行為轉變成習慣需要反覆練習,給予孩子正面的獎勵絕對比懲罰有用。當父母發現孩子正處於要破壞規則的臨界點時,必須預知孩子接下來的行為,以正向的方式阻止孩子做出不恰當的動作,例如父母知道孩子在爭奪玩具時容易失控動手打人,在孩子手舉起前便先告訴孩子:「你今天很不錯耶,媽媽上次告訴玩玩具時不可以打弟弟,你今天都沒有動手很棒耶!」即使孩子已經要做打人的動作,也會因為父母的提醒而把手放下來、學著再控制自己一下,寶貝與父母間的怒目相向也就再少了一點。不處罰孩子一個最大的原因是希望孩子不要將負面的態度學習起來,否則當孩子看見別人不恰當的行為時,也會直覺性的動口動手,對其發展沒有太大的好處。
父母在教養孩子的時候,若已經無法控制自己責罵孩子時,可先暫停自己當下的情緒,將孩子托給身旁的親友暫時看顧,等到脾氣過了以後再繼續給予孩子正確的規則。

建立情緒規則有技巧
幼小的孩子有時會有胡亂發脾氣的狀況發生,這是孩子在社會化過程中的一個階段,因為表達能力尚未發展成熟,便只能以鬧脾氣取代,父母在處理時可先了解孩子鬧脾氣的真正原因是什麼,是不是生理上的需求沒有滿足?(是餓了?還是累了?)社會化過程中的孩子情緒表達來得快也去得快,父母於此時應先以同理的方式讓孩子感覺到有人正在關心他:「我知道你現在很生氣因為…,媽媽了解你的感覺」,再找到讓孩子情緒轉移的關鍵點,以不同的事物包括玩具、遊戲取代孩子當下的情緒,都是給予孩子情緒教育的良好示範,將來孩子面對相同的情緒時,也可以正確的策略學習自己處理。
當孩子因為無法得到某樣事物而發脾氣時,父母除了堅持自己的規則之外,也不要以「騙」的方式讓彼此得到短暫的平靜:「好啦~媽咪下次會買給你!」孩子必須學習延宕自己的欲望,爸比媽咪越誠實告訴孩子當下的狀況,孩子會越快學習到處理自己內心的欲望。

拉鋸5:專注力為什麼不集中?
孩子進入到這個階段已經可以和別人互動了,閱讀、遊戲等等活動是除了生活以外的最佳學習管道,但是,孩子似乎都玩得不久?到底該如何分辨孩子是沒有興趣、還是專注力不夠呢?黃馨儀副教授認為,孩子的專注時間與氣質有關,有些孩子就可以花很長的時間探索一樣東西,有的孩子則不然,但只要是孩子是有興趣的,無論花多久時間,短則1~2分鐘、長則15分鐘都屬於正常的範疇。這個時期由於孩子的大腦發展錯綜複雜,對於所有有趣的事物都有興趣、對於有趣事物的專注力不如大人般經過篩選,專注時間不會太長,除非孩子年紀漸長仍無法對於任何事物有較長時間的探索,否則家長在這個階段不太需要太過在意孩子的專注時間。

與專注力短暫的孩子遊戲
即使孩子的專注時間不長,爸比媽咪仍可利用一些有趣的媒介與孩子互動,林翠櫻所長表示,透過情境培養與孩子的互動,孩子平均下來的的專注力將可維持在10~15分鐘,但仍會依遊戲的不同而有所差異。首先家長才是孩子最好的玩伴,家長可與孩子以陪伴、一起玩、一起互動的方式培養良好的關係,其間包括有信賴、安心的依附關係,如此一來孩子才能有安全感,自己去玩也充滿信心,不會玩一玩就想找爸比媽咪在哪裡?造成遊戲時的分心。
可以與孩子一起玩的遊戲包括故事、音樂發聲玩具、拼圖、積木等等,操作互動性的玩具及富有想像力及創造力的遊戲是最佳增加孩子專注力的活動之一;另外大肌肉的訓練如跑跳、攀爬、滾球或公園裡的設施等等,都容易讓專注力短暫的孩子聚焦,專心遊戲;遊戲應以孩子為中心,家長只是提供選項給孩子挑選而已,配合孩子想做的事,如此孩子才會覺得遊戲好玩。爸比媽咪也可利用家中的小物品,做為寶貝替代性的玩具,也是很好的方法;例如小肌肉訓練可以練習投幣的存錢筒、絲巾與紙盒(就像抽衛生紙的遊戲!);大肌肉訓練則可用大球、在家中桌子底下鑽來鑽去…等等方式進行,只要沒有危險性、零件不會剝落,都會是寶貝很棒的探索玩具。使用多樣化的素材、變化遊戲方式,都可以提升孩子興趣,進而幫助專注力短的孩子,提升專注力及持續力。

1~2歲的孩子雖然與家長的拉鋸多,卻也是與家長互動最多的時期,爸比媽咪可要好好珍惜這短暫與孩子親密相處的時間,培養他們的社會發展能力、語言能力等等,將有助於孩子即將進入團體生活時與別人的融洽相處…1~2歲的一小步,可是將來10~20年的大跳板喔!

引用自http://tw.myblog.yahoo.com/gymbaby-blog/article?mid=75775&prev=75776&l=f&fid=10
加入收藏

防火管理初訓/複訓線上報名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