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採訪諮詢/台北縣中和市幼兒教保會理事長暨心心托兒所所長蔡素珍/作者撰文/楊文玉 | 人氣 | 7617 | ||
---|---|---|---|---|---|
主題 | 環境變動對bobo的影響 | ||||
字體大小:
我們可以從「孟母三遷」的故事中知道,環境對於孩子的影響有多大,但是除了外在環境的影響,常常改變居住的空間、換保母和換托兒所,對幼兒的影響又是什麼呢?就讓我們來聽聽看專家怎麼說吧! 幼兒園中每個小朋友都在玩積木,乍看相同的遊戲裡,成人若仔細觀察,一定可以觀察出每個小朋友玩的方式都不一樣,有的會將積木蓋成房子,有的會選2塊相同形狀的積木模仿拜拜擲筊的樣子,有的則是將積木做成電話,模仿爸爸媽媽平常講電話的樣子。從一個小遊戲裡,我們可以看出幼兒受到環境的影響有多麼的深刻,因為居住環境、托兒所與保母,對孩子的成長來說都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也就是因為這樣,當家長覺得想變換新裝潢,或因為工作而需要換居住地,及其他原因想更換保母或托兒所時,常感到猶豫不決,這麼做會帶給幼兒怎樣的影響呢? ★ 改變居家環境.視年齡而為 針對這樣的問題,台北市保母協會理事長何雲鳳認為,1歲以前的幼兒十分需要安全感,所以在房間的擺飾或是裝潢上,家長不須經常的變動,以提供幼兒對空間的熟悉感;她表示,一般而言,8~9個月大的幼兒已經會用爬行的方式探索居家空間,但是對幼兒而言,每一樣家具都十分的龐大,如果每次幼兒爬到固定的地方放置的東西都不一樣,他想玩的東西也找不到,不但容易讓幼兒沒有安全感,也很可能會加深幼兒的挫折感,造成幼兒成長後的個性也喜新厭舊、反反覆覆。 但是,當幼兒年齡約達2歲後,台北縣中和市幼兒教保會理事長暨心心托兒所所長蔡素珍就建議家長,不要讓孩子的房間一成不變,她認為換房子與換房間擺設對孩子的影響好壞,端看家長的出發點與處理的方法。她表示,為孩子變化房間的擺設及裝潢,能夠提供孩子較多的刺激,促進孩子的感官統合,讓孩子潛移默化的學習到變通與創造力,但最重要的關鍵點,就是要讓孩子參與。舉例來說,如果家長要換房子,之前必定會看過很多房子,蔡素珍建議,家長不妨帶幼兒參觀過每一間,並詢問幼兒的意見,且擺飾布置也一樣,家長可以讓孩子自己選擇房間添購的東西,或是先選定幾個預定用色,讓孩子挑選房間的色系都是不錯的方法。 因此,蔡素珍認為,換房間裝潢或是搬家,對孩子而言都不見得是壞事,如果家長讓幼兒有參與感和部分決定權,會讓孩子有被尊重的感覺,如此不但可以啟發孩子的許多能力,還能夠拉近親子之間的距離,如果家長與孩子的關係不甚融洽,甚至可以透過這樣的方式來促進彼此的關係;但如果家長對於此事處理態度是「這是大人的事情」,很可能不但無法得到孩子的認同感,而且因必須離開熟悉的環境與人事,反而會讓孩子感到手足無措,讓孩子將搬遷視為一個負面經驗。 蔡素珍指出,雖然不是所有的家長都能給予孩子自己的房間,但家長可以在客廳為孩子規劃一個屬於他的小角落,讓孩子擁有能夠揮灑的空間,並有權利決定這個小空間的擺設,她表示,在客廳替孩子規劃一個角落,不僅可以照顧到孩子的安全感,也可讓家長方便陪伴孩子,因為即使孩子與家長各自在客廳從事不同的活動,孩子還是能在屬於自己的角落找到歸屬感,及家長陪伴在身邊的安全感。而當孩子喜歡自己所規劃的小天地,他不但能夠專心的在這塊區域遊戲,也會喜歡在裡面看書、畫畫,對孩子的發展有莫大的幫助。 ★ 慎選保母.比換保母更好 更換保母,相信是所有家長最頭疼的教養問題之一,沒有家長希望一天到晚幫孩子換保母,因為固定的照顧者以及品質好的照顧者,對於幼兒心理和智能發展有重要的影響。蔡素珍建議家長,在選擇保母之前一定要睜大眼睛,且不只一次的突擊查訪,也不要因為人情而將孩子托給不適合的人帶,她指出,家長在選擇保母時有6點需要特別注意。 1.保母的人格情緒:蔡素珍認為保母的人格情緒十分重要,如果保母情緒不穩定,就不適合托育的工作。 2.保母是否喜歡你的孩子:如果保母喜歡你的孩子,在照顧孩子時就會更用心。 3.教育態度與理念:保母與家長的教育理念相合,才能給孩子一貫的教育態度。 4.保母的家庭背景:家庭背景包含其家庭成員,有些保母雖然很不錯,但是其家人的習慣或品格不是很好,也可能會影響孩子。 5.托育的環境規劃:環境規劃方面除了乾淨清潔,家長還須注意安全性。 6.托育環境氣氛:如果保母家的氣氛不和樂,對孩子的性格也會有不良影響。 其中,蔡素珍認為又以前面3點是最為重要的,因為保母的人格情緒若不穩定,動輒就處罰孩子,或是保母一點也不喜歡你的孩子,只是為了錢而接手托育的工作,所以並沒有盡職照顧孩子,又或是教育的態度、理念與家長相去甚遠,家長及保母可能時常為了教育方式而起爭執,都應該更換保母,因為成人之間的摩擦,很可能會牽連到孩子。 她建議家長,如果保母適當的處罰孩子,家長在心疼之餘,最主要的就是釐清原因,而不是當一個「趾高氣昂的家長」,動不動的就換掉保母;如果保母管教孩子的出發點是善意的,方式也是適當的,家長卻換了保母或是以權威的姿態告訴保母不能這麼做,除了保母以後也不會想教育孩子外,家長也為孩子做了不良的示範,日後在人際關係相處上,孩子也會以高高在上的姿態對身邊的人,而且還可能也認為家長支持他這樣的行徑。 ★ 常換托兒所.恐讓孩子社會發展不全 蔡素珍以一個有趣的例子做比喻,孩子就像是一棵小樹苗,如果家長發現了哪邊的土壤肥沃,就把樹苗移植到那塊土壤,但是卻沒有考慮到,那邊的生存環境是否適合小樹苗,如此一來,小樹苗未必能夠長成如家長所期待的樣子。所以她認為,家長在事先選擇幼兒園的時候,也應該像找保母一樣,慎重的替孩子找一個適合孩子長期成長學習的地方,不要聽親朋好友推薦哪一間幼兒園還不錯,未經過親自了解就讓孩子就讀,或是盲目的迷信明星學校,後來才發現不適合,而帶著孩子常常轉換學校。 由於每到新的環境,孩子都必須再重新的適應,適應新的老師、同儕、環境及老師教學的方法,對孩子來說,實在是很大的挑戰。而且同儕情誼對學齡前的幼兒影響很大,所以,蔡素珍認為,家長若高頻率的更換幼兒園,對幼兒最主要的影響,莫過於孩子的社會發展。她表示,社會發展包含了社會興趣、社會技巧及社會焦慮,當幼兒發展出社會興趣的時候,代表幼兒喜歡參與與人之間的互動;而社會技巧,指的則是人與人之間互動的社交方法;至於社會焦慮,則是指在意別人的看法,如果過度的社會焦慮,則會造成幼兒愛比較、常幻想別人對自身的看法是負面的情況。 這3項社會發展並不一定是均衡的,許多幼兒可能很愛參與人際之間的活動(有高度的社會興趣),但是他卻缺乏與人相處的技巧(欠缺社會技巧),很可能每次都在幼兒園與同儕起紛爭或不歡而散。當出現這樣的狀況,了解的老師可以對幼兒進行輔導,讓孩子的社會興趣與技巧相輔相成,並降低社會焦慮;但是如果家長常幫孩子更換幼兒園,除了老師的輔導無法持續之外,每換到新的地方,孩子就需要獨立面對一段沒有人和他熟稔及遊戲的時期,對孩子而言,實在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會讓孩子漸漸地不想花力氣交朋友(社會興趣降低),嚴重者可能會產生自閉的現象。如果,孩子的問題是過度的社會焦慮,在受到長期忽視的狀態下,也可能埋下了日後可能自殺的因子。所以,蔡素珍指出,老師對孩子的了解是校園團體生活中重要的關鍵,如果孩子一直在同一個園區就讀,老師會對孩子的個性與家庭背景十分了解,不論孩子碰到任何問題,老師都可以持續的給予輔導。 ★ 無形的環境更甚有形 蔡素珍提醒家長,所謂的環境,不在於給予孩子多好的硬體享受,相反的,她認為即使經濟狀況有限,只要家長多花巧思,也可以替孩子打造一個良好的環境,家長應該著重於給孩子溫馨與充滿愛的家庭氣氛,雖然教育的成果無法馬上就讓家長明顯感受,但日積月累下,家長一定能看得到孩子的茁壯。 |
|||||
加入收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