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資料來源:新北市政府教育局 | 2013-10-18 | 作者:李白芬
人氣 3286
主題 教育現場的一點觀察
字體大小:
2011年底天下雜誌的教育特刊對全國國高中職生的「公民教育」進行了相關的抽樣調查研究,其中在「社會参與」的面向上,這群新世代在思考「所得報酬」與「公共資源分配」的先行標準,已從傳統的「性別差異」轉變成「能力取向」,例如86.2%的受訪者贊成男女同工同酬;89%的受訪者不認為性別差異是決定公共事務領導者(如班長)的關鍵因素。另,66.9%的受訪者認為同性婚姻與異性婚姻一樣,都應該合法化。

和教育現場比對,台灣在性別平等的教育上確實更提昇了些。

數年前時任輔導組長的我,有一天在校園遇到甫帶七年級新生的陳老師,便被她拉到一旁:「你可不可以幫我處理一下?我們班有個女生(小葉)開學到現在,幾乎不穿裙子,怎麼勸都沒有辦法,你能不能幫我跟她說說?」當時面對陳老師的認真與請託,內心有點為難,坦白說,自己當時並沒有立即著手對孩子進行勸說的處理,而是對孩子的狀況進行了解;在幾個機會點觀察這個孩子;也請教了孩子的輔導老師,得到的訊息是「這個女生比較中性化,也比較堅持自己的想法,不太能接受別人的建議!」所以,她的確除了集會場合之外,幾乎都是換掉裙子穿著褲裝。偶爾與生教組長玩著捉迷藏,就這麼著在偌大的校園裡成了個小小特立獨行的人物。

看似小小的事件,但對自己的衝擊並不小。輔導老師的話猶在耳際,而我們雖看得到孩子「比較堅持自己的想法」卻很難在當老師的責任與為孩子好的想法下反思到自身堅持的理所當然是否牢不可破!?這般只就現象差異(著不著裙裝)、只著眼於現象改變的思惟與做法雖解一時之困(生之困?師之困?團體之困?),但是否潛藏了在按部就班的學校團體中習焉不察的慣性與盲點?例如:對個別差異的考量與處理、對性別平等的宣導與教育......

當然,小葉各式各樣連帶的狀況時不時地考驗著帶班導師,加上陳老師又是這般地認真,但是基於其對孩子的關心、觀察與了解,似乎也慢慢開展了她的性平意識。只見,陳老師不再那麼用力於要求小葉要同其他女生一般“規規矩矩”地穿裙子,看似妥協,實則在幾次的閒談中,發現到陳老師將重點放在小葉所需協助的地方:如何在表達自我與適應團體之間取得平衡而不突兀或造成傷害!

只是,事情隨著青少年的身心發展而有了另外的開展,升上九年級,班際籃球賽,小葉在女生組裡叱吒風雲,幫班上晋級到前四強,卻在此時出現了一些耳語:「拜託,她根本不是女生!」、「她竟然喜歡女生!」「她這樣子連我們男生都怕她!」諸如此類不友善的聲音雖未釀成大事件,卻也顯示校園內性平意識的不足。所幸該班輔導老師在課程上適當的引導與討論,學校先前也邀請了當時擔任性學會執行秘書的呂嘉惠老師來幫全校教師進行一場精采絶倫的性教育怎麼教的研習課程。正確的知識與見解勢必有機會地逐步修正過往錯誤的想法與作為。

短短幾年間,氛圍似乎不一樣了,前不久,校園內出現了一顆怪頭,一位七年級的女生剪了個超短髮型(現在我們大概不會慣性地把超短髮型叫做男生頭了吧!),左右兩邊落差七、八公分。坦白說,相當有造型。有意思的是,該班導師見怪不怪的反應,讓學生們對這件事很稀鬆平常地回到學習的正軌。是以,回首過往,比對今昔,當大家回到教育核心,對自身習焉不察的慣性與盲點能多所覺察與反思,那麼在與時俱進的同時,便不易被現象呈現所困囿,卻能在尊重開放的前提下,教導孩子調適、因應與成長,如此必是教育之幸!


引用自http://epaper.ntpc.edu.tw/index/EpaSubShow.aspx?CDE=EPS20131016182115SBF&e=EPA20131015114115L0P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