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高嘉婕(幼教工作者/經國管理暨健康學院幼保系學生)/指導:簡明珠(經國管理暨健康學院講師) | 人氣 | 5910 | ||
---|---|---|---|---|---|
主題 | 忙個不停的小手~我的蒙氏教學經驗分享 | ||||
字體大小:
進入蒙氏教學中有一段時間了,不能說自己在這個領域中以駕輕就熟,但是這個教學法確實給我許多的驚奇,不僅如此,連家長都很訝異! 我個人的驚訝(一): 剛入園時,常常看見大孩子練習塞根板,有一天,一個小班的孩子坐在旁邊看,突然說出大孩子排出來的數字,雖然我已經忘記那數字是多少,但是那嚇一跳的感覺真的很難忘記。 我個人的驚訝(二): 有一天,一位孩子說:『我要畫自己的名字。』,我很好奇,怎麼畫呢?於是跟著他到旁邊看他畫名字,他果然是用畫的,因為,筆順不對嘛!看了真令人啼笑皆非。 家長的驚訝(一): 一位參觀的家長,進入教室參觀時,有一些孩子正在擦拭教具櫃,那位家長驚訝的問著:『這些小孩在做什麼?』。 家長的驚訝(二): 參觀教室的家長摸著數學教具說:『他們學加、減、乘、除喔?』。 忙個不停的小手 回想起自己還在傳統教室時,來參觀的家長也未有如此大的反應,這種感受我一直很難忘!會在蒙氏教學裏待這麼久的時間,也是因為這教學確實有著許多的魔力在吸引我。 蒙氏教室的孩子個個像隻小蜜蜂一樣的忙碌著。 蒙特梭利說:『幼兒天生有獨特的精神本質,有無窮的建構力,成人應以最大的耐心來培養幼兒。』,而這建構力即自我建構自己、發展自己,就是動力。 他們的確擁有許多的動力,小手忙個不停,眼睛也未閒著,小小的腦袋有著多樣的變化。每一樣教具,團體示範後有小組示範,然後是個人引導,最後,因為他們自己不斷的嘗試之後,總算達成目標。 最近有一個很感動的畫面,一位小班的孩子練習串木珠,剛開始老師示範,後來那孩子自己練習,他花了一點時間,終於完成了,老師問他:『我們把它變成項鍊好不好?』,後來,那孩子掛著木珠做成的項鍊在教室走來走去,看到的人都對著他微笑,還有人說:『我也要做項鍊。』,接下來的幾天,串木珠變項鍊在教室中成了一股小小的旋風,至目前為止,這孩子每天仍選擇串木珠的工作。 創造人類的智慧~~~~~雙手 還記得多年前,一位媽媽和我分享孩子的笑話,媽媽問孩子:『你在學校都在做什麼?』,孩子回答:『很忙,沒空。』。 當時,心中真的覺得非常感動,我想,那孩子在這間教室一定感到非常滿足。這些感受是我在傳統教室所感受不到的! 法國人塞根認為:最好的學習是來自實物,實物易於記憶。以實際生活的情境為教學的基礎。以感覺的形勢來訓練感官和聯想能力,因此他提倡用雙手來引導兒童。而蒙特梭利女士也說過一句話:『動手生智慧。』。 蒙氏的孩子也的確是在真實的環境中工作。第一次進入蒙氏教室,日常生活區的教具還真的讓我很憂心,玻璃的、瓷器的等等,打破了真的很危險,孩子受傷了要如何向家長交代呢?過了一陣子,這些問題再也不是問題了;塞根說的一點都沒錯:最好的學習是來自實物。 在蒙特梭利的吸收性心智一書提到:人類的手是跟從他的智能、他的精神生活和他的情緒,而手所留下的痕跡正顯示了智能的存在。人類環境中的一切改變,都是由手所造成的。如果人類的智慧,只用語言來溝通,那麼,過去的世代就不會留下任何痕跡。有了手的活動,智力會達到更高的層次,而且兒童的人格也會更堅強。孩子到了十個月大時,對於周遭事物的觀察引發了他對環境的興趣,他的有意抓取不再只是單純的抓取而已。他真正運用手去活動,特別是到處搬動東西。一歲以前,孩子的手已經忙於各種活動了,由於他的努力,他越來越能控制他的雙手。 以上那段話不但出現在職場中,家中外甥女的成長過程也同樣印證了,尤其雙腳走的更穩的時候,她最愛做的活動就是:把杯子裝水,然後拿著,在客廳走來走去,這過程中,我看到她小心翼翼的,想盡辦法的不讓水翻倒;有一次終於讓她把杯子摔破了,但那一次的經驗後,我未曾再看到相同的狀況了。這一切都是來自內在的成熟過程。 而前面所提到的,兒童的自我建構性格的特質,是沒有人能教導的,。我們所能做的只是使教育能立足於科學的根基上,以便使兒童能有效的工作,不受到干擾或阻礙。 老師的道德 兒童是喜歡學習的、樂於學習的,更擅長於反覆練習的;最近,因應中秋節活動,在課程上安排認識行星,除了科學活動之外,當然要配合歌曲,更能加深印象,果然,唱了兩天,孩子們不但朗朗上口,更開心的是自己主動的唱,不需要有特別的活動就自己開心的唱起來;無論是童謠、唐詩都是如此,更不在乎現在是在廁所或馬路,走到哪兒,唱到哪兒,沒有絲毫的羞澀。曾經有家長對我們學校的評語是~~~~孩子來到這裡,好像進入另一個家,這裡不像是一間學校,給人很溫馨的感覺;連我自己也常常這麼說! 還記得初入蒙式教室,那時對於傳統教學的角色尚未脫離,會帶著命令式的口穩及為了完成以排定好的活動而不斷的干擾孩子們,也因此,那些孩子的情緒也大受影響,哭的哭、鬧的鬧,亂成一團,自己本身的情緒也更加鬱悶了,在這樣的狀況下,開始害怕每一天的上班時間,還好,學校安排的進修終於來臨了,在進修期間,老師一直提醒要尊重幼兒………..,我就想:要怎麼尊重啊?有一天,看到一張老師指導教具應注意的事項:邀請小朋友工作的尊重;這句話開啟了我對尊重的初步概念,後來慢慢修正自己說話的技巧,如:打擾一下,今天我們可以一起工作嗎?當我被孩子拒絕時,我會詢問他:那什麼時候我們可以一起工作?孩子會回答:等一下或明天,當我們約好時間之後,他們真的會做到自己的承諾。 蒙特梭利說的很清楚:『在被託付照料兒童之前,必須先有道德上的準備,他必須學習如何淨化自己的心靈,然後再點燃對兒童的愛心,謙卑與耐性才是準教師最須要的美德,一但教師能以謙卑的態度行事,就不會將強行塑造兒童的人格,當成自己的使命。』 對於道德上的標準我相信自己是有的,對孩子的愛心也是有的,但是需要再自我要求的部份是淨化自己的心靈以及謙卑與耐性,每天總是會自我反省一下,想一想今天的活動有什麼需要改善的,跟孩子的互動有沒有需要修正的,尤其是在工作時要能拋掉個人的私事,與家長溝通時再怎麼不舒服,也要盡全力保持微笑並帶著一顆服務的心情,凡事要想:這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因此這部分自己再改善的彈性還有很大的空間,期盼自己再加油、再努力! 兒童對『秩序的愛』 在進修期間,老師也提到,孩子的秩序感。對我來說,孩子哪裡來的秩序感,吵都吵死了,每天都亂七八糟的,尤其傳統學校的孩子更是如此,所以老師說~~~~~孩子是有秩序感的,聽了真是一頭霧水,之後,我慢慢體會了,好幾次,看見孩子為了要把鞋帶黏好,花了好一會兒的功夫,有時,對我來說,他們已經做的很好了,但是他們仍然不滿意,堅持要再重黏一遍;也曾看過,孩子因為爸爸、媽媽上班快遲到了,所以未等孩子說再見就開著車子走了,而孩子也因此傷心不已。對於這些狀況,我體會到~~~~~孩子是有秩序感的,而這秩序感未必是將物品放整齊而已,終於我認清了一個事實,那就是自己的思想竟比孩子“膚淺”,真是嘔死了。 在蒙特梭利的『童年之密』一書中提到:兒童對『秩序的愛』和成人並不相同。秩序為成人帶來一定程度的外表的快樂。對兒童來說,秩序就像是動物行走的土地,或魚類游泳的水一樣。由於兒童是藉著環境的幫助塑造自我,因此他需要精確、決斷的引導。而這精確、決斷的引導,也就是井然有序的秩序,將帶給兒童自然的喜樂。這種內在的感覺不僅能讓兒童認出物體本身,更能讓他們分辨出不同物體之間的關係,兒童終能認識整個環境。如果環境出現了阻礙因素,兒童會變得騷動不安及亂發脾氣。 這樣的觀點在現實生活中是經常發生的。這學期學校來了一對雙包胎,他們的父母經常為了工作而趕時間,所以孩子的物品永遠都不在自己的書包裡,兩個孩子經常為了自己的物品而發很大的脾氣,哭的哭、喊叫的喊叫,為了改善這樣的狀況,除了與家長溝通之外,也將物品貼上姓名貼,果然狀況好多了。 也因為如此,身為蒙氏教室的一員~~~~老師,每日無論何時,都必須主動視察環境,將環境規劃完整,注意孩子們的情緒狀況,擅用身教引導,適時伸出援手協助,讓孩子們在一個舒適的環境中快樂的成長。更重要的是:勿朝夕令改,讓孩子摸不著頭緒,對於蒙氏的精確與決斷是背道而弛的。 尾 聲 自從開始學習蒙氏教學之後,我便開始瘋狂的購買有關她的著作,從她的書裡面,我看到了老師未曾在課堂上教的概念,從他的書裡面我了解了當一位老師的價值,這份工作也許讓我只能吃的飽、餓不死,但我看見身為一個“人”所應該有的正面的價值觀。由衷敬佩蒙特梭利女士的智慧,更感激這群教了我許多的孩子們;對於那些曾經被我傷害過的孩子,我真的從心裏感到後悔及抱歉,但願我現在的修正能夠彌補過去! 參考書籍 (一) 幼兒的心智~~~~~吸收性心智 作 者:Maria Montessori 譯 者:許惠珠 發 行:臺灣省台南市私立光華女子高級中學 (二) 蒙特梭利~~~~~生平與貢獻 作 者:E. M. Standing 出 版 者:及幼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
|||||
加入收藏
| |||||
|